发布时间:2014-09-15 08:48:07浏览:1424
在日前举办的“玻璃地球与智慧城市建设”综合性论坛及“大数据时代的地质信息化技术及应用”高研班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吴冲龙建议,将“玻璃地球”建设提升为国家战略。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应用的不断延伸,为地质工作者实现“玻璃地球”之梦带来了可能,地质研究、矿产勘查和工程勘察的巨大变革正在悄然发生。尤其是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利用信息技术使地质结构和地质过程可视化的“玻璃地球”计划已被业内人士认为是一项基础性的地质信息系统工程,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让地球变得像玻璃一样透明,曾是一代代地质学家共同的梦想,也正是这一梦想鼓舞着我们一代又一代地质人不知疲倦地对地球进行探索。”北京市地勘局副局长刘连刚表示,“我国拥有96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300万平方千米的领海面积,这里是每一位中国地质人的舞台,让这1260万平方千米国土面积的地质构造变得像玻璃一样透明可见是每一个地质人的中国梦。”
据了解,自2006年起,我国在“玻璃地球”建设方面开展了诸多探索性的研究,围绕增强能源资源保障能力、保障地质环境安全、促进地球科学发展三大主题,开展了大陆地壳、含油气盆地、重要成矿带等综合研究。
刘连刚表示,现阶段,不少科学家在将地球“透明化”的探索过程中发现“大数据”这一技术有望为全面掌握和了解地球运动规律提供解决方案。信息技术及其地质科学中的应用更是成为这个方案的核心问题,同时这也与我国“京津冀一体化”和“地质勘查和矿业开发信息化”的战略目标不谋而合。相信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对这一领域的探索也将不断扩展,方式也将更加多样化。
与会的卢耀如院士等专家学者重点研讨了新时期下的地学发展战略、海量数据存储、挖掘与管理;地球探测与地质空间数据采集、集成的理论与方法;三维地质建模及可视化、新信息技术应用;物联网技术如何应用于地质灾害的预测、预报;地下水水位、水质的监测;地面沉降以及浅层地温场监测等内容。
据了解,这一综合性论坛及高研班由北京市地勘局、北京地质学会和北京大学等联合主办,北京睿哲鼎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来自11个省(市、区)34家单位的104人参加。论坛期间,专家们还实地考察了国土资源部地质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