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9-05 10:20:03浏览:1500
“一个能源大国一定是制造强国。”工信部装备司副司长李东在近日举行的2014中国(北京)国际能源峰会上表示,目前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等部门正在制定《中国制造强国2025规划纲要》,提出包括重点发展重大技术装备在内的“1+10”的规划体系,同时启动了《关于加快推进新时期的重大技术装备的指导意见》。
“2025年进入第二方阵,2035年进入第一方阵,走到世界前列。”原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陆燕荪透露,《纲要》给出了中国进入全球制造强国行列的两个“时间节点”。此举被外界普遍解读为中国未来10年迈向制造强国、打造经济“升级版”的“航母”正式下水,但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现状。
“从指标体系上看,现在第一方阵是美国,第二方阵是日本,中国仍然处于第三方阵。”正如陆燕荪所说,海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花费三千亿美元左右用来进口重大技术装备,据初步测算,这笔费用和国内生产重大技术装备的总额比为1.37:1,其中90%的高档数控机床、数控系统等都要依赖进口。
“我们的龙头企业在规模、尤其在技术创新能力上,与欧美大集团比还难以望其项背;许多高端装备的元器件至今无法做到国产化,令主机面临空壳化发展。”李东分析,高端能源装备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关键零部件发展滞后、缺乏拥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是掣肘我国能源发展的三个关键因素。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器。用的都是国外设备,谈何制造强国、何来能源安全?31年前,国务院颁布《关于抓紧研制重大技术装备的决定》,同时成立国务院重大技术装备领导小组,扭转了我国能源等国家重大工程所需的成套装备主要依赖进口的局面。今天,一些民企的崛起让人们看到中国装备制造业未来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