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07-22 09:49:37浏览:1847
阅读提示
在可预见的未来,矿产资源将持续支撑全球经济,交通、能源、制造业、卫生、农业和住房仍非常依赖金属矿物原材料。日前,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地质调查动态》在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全球矿业未来40年的发展形势及其对金属矿产供给与需求产生影响的一些关键因素,本期编发相关内容,以供参考。
●金砖四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发展,导致住房和生活消费品(如汽车、电器)对矿产和金属的需求量猛增
●非洲和其他地方的资源争夺战将继续存在,与金属矿产地有关的伦理因素,变成了一个更迫切的问题
●在未来40年中,矿产资源开采、加工和利用的环境成本将开始展现出对供应量的显著遏制
●科学了解成矿作用对增加高新技术和低碳经济发展所需的金属矿产供给至关重要
●与所预测的来自低碳技术和数字设备的需求增长相比,“关键金属”资源的回收利用率有很大提升空间
●对气候变化负面影响的关注,正在推动着低碳技术的大力开发和应用
新兴经济体需求旺盛
据联合国估计,全球人口到2050年将增长到90亿以上。大部分人口增长将出现在发展中国家,将与大型新兴经济体(金砖四国“BRIC”)的经济快速增长齐头并进。到2050年,金砖四国的GDP之和可能超过七国集团(7G)GDP总和的64%。这将部分地体现在这些国家人均收入的增长上,反过来导致住房和生活消费品(如汽车和电器产品)对原料消耗的大幅增加。
到2025年,中国1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将有221个,而欧洲只有约35个这样的城市。这相当于在这段时间内需要建设约5万个新的钢架高楼社区。新兴经济体对矿产和金属需求猛增的影响,也可以以汽车行业为例来说明。2010年全球制造了3500万辆轿车和卡车,其中的1380万辆销售在中国。目前,16个中国人中有1人拥有自己的小汽车,而在美国4个人中就有3人拥有自己的小汽车。在2000年~2010年间,中国的小汽车拥有者增加了20倍。据估计,到2030年,中国的小汽车消费量比2000年整个世界的小汽车消费量还要多。
未来40年,新兴经济体国家对更好的住房、基础设施和生活方式的向往,维持着对铁、铜和铝等工业金属的旺盛需求。相比较而言,发达国家对这些材料的人均消费量似乎趋稳或开始下降。不过,仍有一些其他因素影响着更多种类的矿产和金属需求,这是因为它们在大多数经济体内都要应用。
地缘伦理或成新焦点
全球资源分布不均匀,需求也总是与供应不一致。在过去10年中,需求的持续增长已造成了金属实际价格的显著上涨。这种模式看来会持续下去,似乎大多数金属出口国都将在由采冶产生的财富中寻求更大的利益。在大多数辖区内,这要通过税收和权利金来实现,但在少数几个国家,采冶运营或许会国有化。国际间资源方面的紧张局势在今后几年将增加,非洲和其他地方的资源争夺看来将继续存在。
理论上,矿产禀赋应该能使较贫穷国家走上经济发展之路,但有证据表明,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往往趋于贫困和动荡。而贫穷和动荡又是发展中国家非正规的手工式和小规模采矿(ASM)的主要驱动力。世界范围内数以百万计的人口在经济上依赖于手工式和小规模采矿,而与手工式和小规模采矿相伴的社会、环境和经济问题,对发展构成了相当大的挑战。
因此,与金属矿源产地有关的伦理因素,似乎变成了一个更迫切的问题。
环境限制倒逼技术创新
在未来40年中,矿产资源开采、加工和利用的环境成本将开始展现出对供应量的显著遏制。全球能源总需求量的3%~5%都被用在矿产采冶的岩石粉碎上。这一流程中排放出的碳,给资源利用设置了重要的环境限制。只有着力进行研究与创新,才能打破目前金属利用与温室气体排放之间的联系。低碳采冶技术的实例包括铀的原地浸提开采,对开采出的铜和镍矿石进行微生物浸出等。如果能使环境影响最小化,此类工艺流程就能在先前不经济的矿石类型和矿石品级上使用,将显著扩大资源供给。
金属矿产有望“种”“量”齐增
矿业部门面临的最根本问题是地球对金属矿产的自然可供性问题。随着未来40年科学认识的提高,将从先前的未发现资源中增加新的储量。例如,50年前基本上未知的一些矿床类型(如斑岩型矿床,现在已是铜、钼和铼的主要来源),目前已在全球储量中占颇大份额。这些矿床类型的发现和开发,主要归因于对其形成和采冶的科学认识的提升。除小部分已开采数百年的贱金属和贵金属之外,人类对许多其他金属运移和富集(成矿作用)过程的认识仍少得可怜。
未来40年,高新技术和低碳经济发展所需的所谓“关键金属”,其种类和数量将会增加。若要保持其供给,了解它们的成矿作用将是至关重要的。
由于大多数金属的地质靶区变得更大、更深和品位更低,矿床的发现、确定和勘探过程中使用的技术工艺将需要进行改进。例如油气部门已习以为常的成像和测井技术,今后也将在金属矿勘查中被越来越多地使用。
地质靶区特征的变化,正在推动着采矿和加工的主要技术按照健康和安全要求、减少环境影响、缩小劳动/技能比的路子来发展。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的“地下采矿”计划和力拓集团的“未来采矿”计划正在促进着技术革新,通过空间定位、数据管理与分析的系统革新使采矿更加高效。
除较难及近的陆地资源外,勘查和采矿的主要新“前沿”可能是洋底。很多国家在西南太平洋的相对浅水域已开始了勘探工作,有些国家已经取得了勘探许可证。尽管技术挑战巨大,环境后果尚未量化,但对这些矿床的兴趣正在日益增大,继开采油气资源之后,深水区的常规矿产开采也已开始进行。
稀有金属回收潜力更大
在可预见的未来,人类对金属的需求大部分将来自地球的原生资源。金属回收的上限可通过回溯社会的消费量,即40年~60年前已消费的金属量来确定。例如,1970年铜的全球年消费量约800万吨:500万吨来自矿山,300万吨来自回收。2008年铜的消费量约为2400万吨,800万吨来自回收,剩下的1600万吨来自原生矿生产。对大多数金属而言,目前回收量占需求量的10%~20%,而镓、铟、钽、稀土等元素的回收率不到1%。即使这些原料的回收率可再提高很多,目前寓居于人工环境中的关键金属“资源”,与所预测的来自低碳技术和数字设备的需求增长相比,还是非常少的。要评估这些金属回收的潜在贡献,还受阻于缺乏成品和半成品中所含金属的进口数字,尽管目前正在竭力将整个社会的物质流量化。
“关键金属”或将“单独”生产
对气候变化负面影响的关注,正在推动着低碳技术的大力开发和应用。可再生能源和低碳能源发电技术(如风力涡轮机、核能和太阳能光伏发电)在其制造过程中一般都要依赖于一些“关键金属”,如制造低排放汽车和储能器等。虽然从目前的开发看来,不太可能全部使用环境和能源技术,但大规模引用一些技术不可避免。因此,对某些关键金属的需求将会从目前的低基数基础上快速增长。欧洲和美国的研究表明,对“清洁”能源技术而言,稀土金属铈、镝、铽、铕、钕、钇尤为关键,同样还有一系列其他金属,如铟、碲、镓、镉、铌和硒。
在这些“关键金属”中,有一些目前是作为矿石中的“载体金属”副产品提炼出来的,它们以低浓度存在于矿石中。比如铝矿石中的镓、锌矿石中的锗。因此,这些矿石类型的产量主要受搭载金属需求量的驱动。未来的生产者或许不得不试验“单独”开展这些金属的经济与技术可行性,来增加这些“关键金属”的产量。
全球矿业遭遇资金风险挑战
安永会计事务所发布的报告《2013~2014年采矿与金属行业面临的业务风险》中指出,资金配置和融资渠道已一跃成为全球采矿和金属公司最大的业务风险,而这一风险在2012年仅仅位列第八。
报告称,金属价格疲软,劳动力纠纷不断,成本通胀,都使采矿和金属行业的企业颇受压力。此外,高资本支出不断压缩利润和项目发展的回报率。不论是大型矿企还是初级公司,整个行业都遭遇资本方面的挑战。各矿企已纷纷采取应对方式,更加关注资本约束、资本决策透明化、最大化回报和信用评级质量。不少矿企也开始在部分项目上撤资,以优化投资组合,将资本撤离高支出项目,转向绩优项目。矿企纷纷抛弃表现欠佳、高支出、高风险资产,以缩减支出,重新配置资金。
全球矿业并购不容乐观
《全球资本信心晴雨表》第八次调查发现,虽然有57%的采矿和金属公司认为世界经济正在转暖,高于2012年10月的21%,但是只有24%的公司在未来半年有并购计划。
年度矿业领域并购总成交额同比下降45%,至163亿美元,而2013年第一季度并购成交量为168宗,下降了35%。虽然各大矿企当前并未有大规模并购打算,但是44%的采矿和金属公司仍然将业务发展作为当前的重中之重。这些公司更倾向于低风险的有机增长,优化资本划拨以及战略撤资,而非并购。仍然关注并购的公司更倾向于小规模、互补性的收购。矿产品价格疲软、成本通胀以及劳工纠纷都对矿业并购造成致命打击,这些因素导致矿企不得不大刀阔斧降低营运成本。
目前,买方市场的局面正在形成,越来越多的私募股权和主权基金开始进入市场,获取低估资产并获得经济回报。
全球焦煤短期供应良好
全球最大的焦煤出口企业必和必拓表示,预计短期内焦煤市场将维持良好供应,其中供应方面主要受美国矿区的影响,而需求方面主要受中国控制。
必和必拓表示,随着公司位于昆士兰州的凯沃瑞芝等项目的完成以及先前因气候或产业干扰而造成的停产得到恢复,预计市场将会维持良好供应。其中,中国将在短期内主导需求,但随着中国需求的放缓,印度和其他新兴国家将日渐成为需求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公司煤炭业务主管称,将合并发电用的能源煤和炼钢用的焦煤两项业务,以削减成本,应对煤价大跌、税费高昂以及澳元升值。他同时表示,必和必拓将寻求出售部分煤炭资产,以专注于发展其优质矿区,且目前不会开发新的煤炭项目。
以上信息由《境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简讯》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