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05-06 11:12:31浏览:3061
“煤勘”之路越走越宽阔
——广东煤炭地质局201勘探队重返地勘主业纪实
(本报记者李晓娜)在肥沃的南粤大地,在秀丽的北江河畔,闪烁着一颗秀美的北江之珠——广东煤炭地质局201勘探队。
55载励精图治。作为广东省煤炭工业的开路先锋,该队挺起地勘人不屈的脊梁,在珠三角大气磅礴的改革中,不惧风雨,毅然前行,积极为广东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增砖添瓦,唱响了一曲响遏行云的凯歌。
55载春华秋实。多年来,该队以做精做强地勘主业,重塑核心竞争能力为目标,以调结构、拓市场、增效益、促发展、重管理、惠民生为主线,围绕地勘经济,在社会地质、商业地质、测量测绘、工程勘查等各领域实现了均衡发展。
目前,该队已发展成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业务精、装备优的公益性综合地勘队伍,具备气体矿产勘查甲级、固体矿产勘查甲级、地质钻探甲级等资质,业务范围涉及矿业开发、固体矿产勘查、气体矿产勘查、地球物理勘探、水工环调查、地灾勘查与评估、钻探、坑探、测绘测量、商业地质、服务地质、科研及各类桩基础等领域。同时,该队不仅拥有从国外引进的大型旋挖钻机,而且拥有世界最先进的美国生产的雪姆钻机,同时拥有各类工程桩机、勘查钻机等设备。
此刻,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这支煤炭地勘队伍,去倾听他们跋涉奋进中的铿锵足音,去感受改革开放带给他们的光荣与梦想,去领略他们充满自信的博大胸襟。
醉心地质写春秋矢志不渝地勘情
1958年,广东煤炭地质局201勘探队成立。当时,这支普查勘探的“工业尖兵”,响应国家“转变北煤南运”的号召,顶烈日,穿山林,查地形,取样本,奋战在南粤大地上。为了完成乐昌山上的第一钻,他们栉风沐雨,风餐露宿,用青春的激情和满腔的热忱,掀起了为祖国找矿的热潮。1963年,该队向国家提交了第一份地质报告——《关春二区普查地质报告》。
此后的20多年里,这支队伍以粤北、湘南为中心,从事煤炭资源勘查。在找矿中,该队职工队伍逐步壮大,最多时全队有在职职工1500余人。为探寻地下煤炭资源,他们的足迹踏遍了岭南大地,完成煤田地质钻探进尺276万多米,向国家提交了各类储量地质报告160余件,探明煤炭储量超过24亿多吨,并提交了矿产资源(水文)报告、科研报告、设计等一批地质成果,为广东省煤炭工业发展,为国家经济建设和能源保障,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上世纪80年代,地质工作跌入谷底。然而,这支意气风发、满怀激情的找矿队伍毅然选择了前行,在困境中摸索,在摸索中思考,在坚守地质勘查这个“老本行”的同时,积极拓展服务领域。
按照上级提出的“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指导思想,该队开始调整队伍结构和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在全国煤炭地质系统率先面向社会开展多种经营。上世纪80年代中期,该队组建了基础工程队,成立了广州中煤江南基础工程公司清远分公司,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管理体制。此后,该队承接施工了清远市四座大桥的地质勘查、广州电视塔综合配套工程等一大批优质工程项目。
2011年,该队重返时隔25年的煤炭地勘主战场,并一炮打响——黑龙江集贤煤田绥滨矿区煤炭详查项目启动,唤醒了多少地质人那段曾经无怨无悔、激情燃烧的记忆。
2012年,该队成功了开辟黑龙江、内蒙古两省煤炭地勘市场,成功签订了7份煤勘合同,合同造价5340万元,地勘及其延伸业累计产值6534.97万元,总进尺103553米,地勘合同同比增长67.8%,被评为广东局“结构调整突出贡献奖”。
而今的广东煤炭地质局201勘探队早已由单一的煤炭地质领域拓展到金属矿种、建筑石场、陶瓷及灾害地质、环境地质等地质工作领域,地质队的品牌效应日益凸显。
审时度势细谋划殚精竭虑谋发展
2011年,广东煤炭地质局新一届领导班子,审时度势,发出了“三队一院重返地质勘查主战场”的号令。这注将成为广东煤炭地质局发展历史上的一个注脚。
广东煤炭地质局201勘探队首当其冲地成为了该局重返煤炭地勘主战场的探路者和先锋队,从而开启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征程。在重返煤炭地勘的主战场上,广东煤炭地质局201勘探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实现了脱胎换骨的蜕变与崛起。
没有什么比数字的飙升更令人兴奋和激动的了:2012年与2010年比,该队总收入和经营收入分别增加了3.6倍和4.8倍,利润总额和上缴税金分别增加了7.9倍和4.5倍,净资产收益率和国有资产增值率分别提高了7.1和6.2个百分点,职工人均工资收入增长1倍多。
重返煤炭地勘主业的广东煤炭地质201勘探队,犹如在浴火中获得了重生。该队在煤炭地勘各领域多点并进,亮点纷呈,捷报频传:顺利提交了广东局重返煤炭地勘主战场的第一个煤炭详查报告,承接施工了广东局历史上第一批三维地震项目,承接施工了广东局历史上第一个深部找煤项目,承接施工了广东局历史上第一批煤层气项目,实现广东局历史上矿权运作“零突破”,申报国家地勘基金取得了重大进展……
同时,该队充分发挥排头兵的作用,奋发图强,开拓进取,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重大进步,掌握了多项尖端地勘技术。一是成功完成内蒙古霍林郭勒煤层气项目。其水平井对接钻井技术被形象地比喻为“让钻头长出眼睛”,也被形容为在地下“穿针引线”。该队用时110天,顺利完成了地下1200米处远距离两口水平井的一次性顺利贯通,掌握了地下“U”型井水平对接连通这一世界性尖端施工技术。二是七台河新铁煤矿补充勘探项目成功穿越多层采空区。复杂的地质条件让整个工作陷入一次次的困境。项目部工作人员攻坚克难,积极探索,最终成功穿越了多层采空区,最多穿越5层采空区,最深钻进达到1800多米,从而掌握了穿越多层采空区这一全国性钻探技术难题。三是成功完成黑龙江双鸭山东荣一矿北二采区物探项目。经过15天的艰苦奋战,项目组顺利完成了野外数据采集工作,掌握了运用三维地震法进行地球物理勘探这一国际尖端技术。
据了解,该队所承接的地勘项目技术含量高,且附加值高。这不仅使该队在重返煤炭地勘主业中发挥了专业特长和积累优势,还为该队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2011年10月7日,对于广东煤炭地质201队而言,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天,黑龙江集贤煤田绥滨矿区22-2钻孔顺利开钻。一声巨大的轰鸣,打破了广东煤炭地质201勘探队煤炭地勘市场25年的沉寂。由此,一个整装待发的广东煤炭地质201勘探队,开启了其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征程。
据介绍,该项目该勘探区域约35平方千米,布置孔位14个,其中水文孔4个,预计勘探深度10430米,合同造价680万元。
早在2011年9月,该队组建了黑龙江集贤煤田绥滨矿区详查设计项目部,由201队队长李凯,以及李福生、高春海等人组成。项目部先期进场后,首先对钻孔孔位进行了踏勘,基本确定了钻孔位置,随后与当地进行了用地协商、道路修整等工作,很快落实了钻孔场地,为钻机设备、施工人员进场做好了充分准备。2011年10月下旬,该队又增派多人进驻项目部。
该项目位于黑龙江中北部地区,冬季天寒地冻,白天时间短,而且项目工期要求紧。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按期保质地完成施工任务?这对项目组人员来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为尽快确定钻孔孔位,项目部的工作人员跟时间赛跑,抓紧白天有限的施工时间,冒着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严寒,踏冰雪,穿草丛,穿梭在施工一线。
那时,由于施工战线长,点多面广,该队队长李凯不停地往返于广东和东北之间,及时协调处理项目承接、施工组织中的各类问题,被队员们戏称为“空中飞人”。
而作为项目部负责人的李福生则“身兼数职”,既是该项目经理,又是北片地勘项目的分管副队长,同时还是项目部的司机。当初为了尽快落实项目用地,他经常利用晚上时间与周边村民、农场协调用地和赔偿事宜,不厌其烦地反复做工作。同时,他还要协调各钻机的施工工作和项目部生活物资的采购。那年,他整整一年没有回过一次家。
项目部还有一位“老地质”——李炳申,从事地质工作40多年。作为项目的地质技术负责人,他一到工作地区,就主动与相关部门联系,了解、收集有关地质资料,并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为开展地质工作及岩芯鉴定编录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尽管已近花甲之年,但他干劲十足,作风严谨,与其他同志一起坚守在施工一线。由于不适应北方春季的干燥气候,他喉咙一度沙哑,说不出话来,但仍选择了坚守。
不仅如此,那些主动申请到一线的“80后”、“90后”大学生,主动担负起自己的担子和责任,把整个身心都扑到了野外工作和学习上。尽管他们多数是家中独生子女,但没有一个过苦喊累的。在项目组,他们凭借着超强的学习能力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很快成长为项目部的技术骨干。
不论是领导还是普通职工,不论是“老地质”还新青年,在黑龙江集贤煤田绥滨矿区详查设计项目部,来自广东煤炭地质局201勘探队的地质人员,克服自然条件差以及施工中的诸多难题,同心协力,恪尽职守,保证了项目的如期进行。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地质人骨子里流淌着的“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三特别”精神,看到地质人代代相承的“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 的“三光荣”精神。
据介绍,该项目先后共开动钻机11台套,完成钻孔12个,其中,施工水文(地质)孔3个、地质孔9个。累计进尺9728米,其中,水文(地质)钻探2315米、地质钻探7413米。采集各种煤样、机械物理实验样60组。
目前,项目组已经提交了储量为2.6亿吨的地质报告。这是广东局时隔25奉献给国家的第一份煤田地质报告。
继黑龙江绥滨项目后,广东煤炭地质201勘探队又与龙煤集团签订了地质勘探项目——黑龙江七台河新铁煤矿补充勘探项目。该项目位于黑龙江七台河市茄子河区新铁煤矿管辖区内,补充勘探队面积21平方千米,设计施工22个钻孔,合同产值2000多万元。目前,项目进展顺利。
“我们重新树立了地勘旗帜,锻炼了地勘队伍,积累了施工经验,扩大了社会影响,一支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地勘队伍已具雏形。”该队队长李凯不无感慨地说。
夯实党建谋发展关注民生促和谐
多年来,广东煤炭地质局201地勘队特别重视党建工作及精神文明和企业文化建设,始终秉承“以人为本、诚实守信、优质高效、和谐共赢”的企业方针,给“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提供发展平台,培养出了一支“无往不胜、无坚不摧”的坚强团队。
在新一轮的发展过程中,该队党委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大力开展创先工作,从更高层次、更广视野审视全队工作,提出了地勘经经济“一二二一”发展战略,即一个构建,构建以地质找矿为龙头,以矿业开发和工勘施工为两翼,水工环调查、地灾勘查与评估、钻、坑探、测绘测量共同发展的良好经济格局;两个打造,打造一支会经营、善管理,组织有力、纪律严明、思路活、能力强,具备极强执行力、攻坚力和团队精神的管理团队,打造固体矿产勘查和地质灾害治理施工两大专业品牌;两个提高,提高职工的能力素质和职工收入水平;一个建设,建设一个和谐的地勘单位。
该队还着力打造一支钢铁团队,不断提高团队的凝聚力、执行力、战斗力,并落实相关激励措施。在加强队伍建设时,该队注重6个方面:一是创新精神,充分发挥干部职工的聪明才智,推动单位快速发展;二是危机意识,使干部职工克服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思想,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三是团结精神,使干部职工“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形成向同一个目标前进的合力;四是责任意识,责任胜于能力;五是执行力,树立真抓实干的作风,培养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职业精神;六是奉献精神,要求干部职工爱岗敬业,竭尽全力为单位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该队大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抓好职工思想状况调查,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去除浮躁心态,积极开展一些关爱活动;积极完善民主管理制度,加强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深化厂务公开,做好信访维稳工作,妥善处理好一些内部矛盾,维护队伍稳定与单位和谐;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关心一线职工、离退休职工和困难职工的生活,实施“送温暖工程”、“关爱工程”,以人为本,让发展成果惠及全队职工,增强凝聚力,确保和谐稳定。
风好正扬帆,有志路宽广。在新的历史机遇期,在新的发展思路的引领下,广东煤炭地质201勘探队广大干部职工带着对煤炭地质事业孜孜孜不倦的追求,带着对幸福生活的无限向往,团结一致,意气风发,踏上了新征程。未来的路上,他们必将勇往直前!